的介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即将过去的2024年,新质生产力在中华大地稳步发展,高水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中国经济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展现出充沛的动力和活力。
2024年,我们的记者进园区、访工厂、看产线,触摸产业向上攀升的蓬勃脉动、感受经济回升向好的良好势头,也对中国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观察与思考。本期“深度观察”刊登四名记者的一线感悟,以飨读者。
今年以来,从白山黑水到南方海滨,从秦岭腹地到长江沿线,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强劲动能:陕西延安,机器人在田间穿梭,将苹果采摘装筐后,由无人运输车送往仓库;福建厦门,智能工厂将制衣时长由原本的3天压缩至3小时,一条产线种服装;安徽合肥,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完成130多个国家发送的量子计算任务……一线采访,记者亲身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涌动热潮。
一年来,传统产业蝶变升级,钢铁、纺织、机械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赛道崛起;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创新捷报频传……向新而行、向上攀登,产业升级步履铿锵。
今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离不开实体经济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求我们“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水平发展不断积蓄新动能。
积蓄新动能,我们有强大实力。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长足进展。比如在动力电池领域,从传统三元锂、磷酸铁锂到半固态电池,再到最新的全固态电池,电池材料研究接连突破,助推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放眼世界,我国是全世界创新能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最多的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有能力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同时要看到,我国拥有强大的供给和需求优势,有利于将科学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应用。比如C919大飞机,供给端,仅研制就有1000多家企业和事业单位参与,带动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实现集群式突破;需求端,商业首飞仅一年多,就已收获上千架订单,迈入商业运营新阶段。依托供需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能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积蓄新动能,我们有巨大潜力。内蒙古鄂尔多斯深挖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在煤炭产业外壮大“风光氢储车”集群;四川宜宾用好水电等优势,发展动力电池产业;贵州贵阳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擦亮“中国数谷”名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座座城市迎来发展新契机。下一步,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还将释放更多区域发展潜力。
积蓄新动能,我们有政策支撑。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正加快完善。比如低空经济,从20多个省份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多部门推出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再到民航局持续优化许可审批制度,得益于及时给力的政策“组合拳”,我国成为无人机第一大技术来源国,并在飞行汽车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从设立5000亿元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再到“两新”政策加力扩围……随着改革持续深化、政策持续显效,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将更加顺畅,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获得更精准给力的政策支撑。
走过2024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牢固、要素更加齐备、环境更加适宜。抓住机遇、奋跃而上,依靠创新特别是科学技术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中国经济必将因“新”而强、以“质”致远。
上天,入地,下海!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在崇太长江隧道掘进突破3000米,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回望2024年,重大技术装备捷报频传,彰显中国制造实力新提升。
大国重器,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产业环节多。比如一台盾构机,涉及地质、机械、力学、电气、控制、测量等多学科技术,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一个控制管理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每个环节都得协同发力。又如“梦想”号,150余家参研参建单位、3000多名建设者,1100多个日夜连续奋战,才啃下“硬骨头”。
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相继涌现的背后,离不开完整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一位隧道工程装备企业的首席科学家不禁感慨:“过去有什么设备施什么工,现在是需要施什么工,我们就能制造出什么装备。”
补短板,实现更大突破。今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和一号”核电示范工程1号机组并网发电。蒸汽发生器被称为“核电之肺”,它所需的支撑板材质和规格特殊,过去需要进口。为此,国内相关企业从原材料开始研发、协同攻关,成功产出适用“国和一号”的大尺寸镍基合金支撑板。反应堆能承受压力的容器来自上海核工院和中国一重;汽轮发电机来自东方电气和哈尔滨电气……一系列关键设备材料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填补了空白。
聚力攻关,哪个环节有短板,便汇集最亟须的设备、最紧缺的资源、最优秀的人才。完备产业体系,让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的合作有了基础。一体化部署、全链条推进,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
提效率,赢得更多先机。福建福清,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产业园内,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等形成完整产业链,配套方便。湖南株洲,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3家主机公司为龙头,钢铁、铝材、信息系统、精密仪器等多个行业企业聚集,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5公里内就能配齐。
完备产业体系,让生产力优化布局有了更足底气,为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制造大国重器提供了优势。
促融合,释放更多潜能。攻克核电技术难题,“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122家成员单位中,有37家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供应商中非公有制企业占比近70%;提供丰富应用场景,洛轴集团的轴承产品应用到新能源汽车、风电、轨道交通等领域,“中国天眼”“嫦娥”“天宫”等大国重器中,均有洛轴产品身影。
完整产业体系,推动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不仅能激发创新活力,还能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场景,推动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释放更多创新潜能。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一系列举措,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我国有60多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家底丰厚。充分的发挥产业体系完整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多硬核大国重器将挺起制造业脊梁。
铁路年发送旅客首超40亿人次,我国航空公司完成的旅客运输量首超7亿人次,快递年业务量首破1500亿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进入四季度以来,一系列交通经济运行指标释放出积极信号。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数字、一条条日益繁忙的路网,交织成流动中国的亮丽风景。
风景里,有人潮奔涌、川流不息。1月底,春运开启,40天内80多亿人次出游、探亲、休闲,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7月初,暑运启动,民航业乘风而起,两个月累计运输旅客达1.4亿人次,刷新历史纪录;“五一”、中秋、国庆等假期,大规模人口流动轮番上演,“人享其行”加快到来。
风景里,有物流畅通、昼夜穿梭。在浙江宁波舟山港,20个港区马力全开,绵长海岸线上汽笛绕港、吊机不停;在山东临沂,大型物流园区交错分布,每天将20多万吨货物运往各地;在陕西西安国际港站,中欧班列呼啸穿梭,全国多地货品在这里集结启程、赶赴欧洲……物流枢纽高效运转,“物畅其流”加速落地。
首日,超12.5万车次;首周,超72万车次;不足4个月,突破千万车次……今年6月底,深中通道通车之后便车水马龙。历经7年建设施工,这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一举创下10项“全球之最”,超级工程带来超大交通流量。
从林海雪原到江南水乡,从塞北戈壁到岭南山川,一座座桥隧跨越山海、一条条道路纵横穿越。如今,我国“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已基本形成,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运输网络连接起星罗棋布的城市乡村,拉近了距离,压缩了时空。
2024年第1500亿件快递,是一箱来自甘肃天水的农特产品花牛苹果。得益于电子商务平台推出的偏远地区“中转包邮”模式,农产品上行速度一提再提,仅花牛苹果一个品类,极兔快递全年寄递量已破300万单。眼下,覆盖全国、深入乡村的快递服务网络,承载起大规模、高频次的实物流通,促进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如今,我国每天收寄5.5亿件快递包裹,其中有超1亿件快递在农村地区流转。
到“尔滨”玩冰雪,去山西赏古建,赴海南饱览热带风光……交通出行越发便利,支撑旅游、住宿、餐饮等消费业态持续升温。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出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流动中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彰显着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11月15日,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缓缓驶出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驶向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跑出10万列的全新纪录。“钢铁驼队”驰而不息,把亚欧大陆连得更紧。
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航线联系,海运连接度居全球首位;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160多个陆、海、空、邮相关协议协定……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让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联通。
国家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雏形渐显,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贯通在即……辽阔的版图上,一笔笔精雕细琢的交通“工笔画”正加快变为“实景图”,为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持续提供着更有力的支撑。
从北京车展、上海车展、中国航展等行业会展,到中国品牌博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主题展会,再到进博会、广交会等国际商贸盛会……今年以来,一场场展会在各地接连举办。走进其中,能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的热度与活力。
5月中旬,中国品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近1800家中国品牌企业齐聚一堂。从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桩梁一体智能造桥机等大国重器,到耐腐蚀耐高温的“蚕丝钢”、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等高端材料,再到工艺陶瓷杯、迷你洗衣机等消费品……一项项新技术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显示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蓬勃势头。
11月初举办的进博会上,国外参展商轮番亮出“看家本领”。未来机器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等首发新品,柬埔寨大米、马来西亚榴莲、坦桑尼亚腰果、埃塞俄比亚咖啡等特色产品……无论“新”的,还是“特”的,都瞄准了全球最有潜力的中国大市场。
透过一场场展会,人们能读出中国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充沛动能,也会对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压力,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强,稳投资难度有所加大。对这一问题,有关方面格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予以应对。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地,“两新”“两重”工作扎实推进,需求潜力正得到一定效果释放。1至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提高3.3%……新发布的多项经济指标,反映了需求端出现的积极变化。
需求端的积极变化,与有力有效的宏观政策密不可分,从根本上则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坚实支撑。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一直在升级,巨大市场需求有待释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我国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和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节能降碳改造、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业态、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务消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孕育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不断催生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放眼全球,这样的需求优势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充足稳固的。
中国大市场的广阔需求,对中外企业来说都是公平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敞开怀抱欢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今年11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施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就充分证明了“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满满诚意。当然,在追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中国企业能够积极优化供给、响应乃至引领需求,不断打开新空间。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这些年,中国汽车产业较早转型,政策体系相对完善,慢慢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跑者,今年几场车展又推出许多亮眼的新车型。也要看到,在汽车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赛道上,许多国外企业也在“紧踩油门”、奋起直追。像今年进博会的汽车展区,不少以生产油车起家的海外传统车企,展出的车型却是“一水儿”的新能源汽车。整体看来,汽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许多赛道拥有广阔空间,但也迎来愈发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我们唯有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持续不断地提质增效、推陈出新,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实现更大发展。
相信需求,响应需求,创造需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持之以恒地创造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广大企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