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意大利皇家海军获得了177800t的主力舰(战列舰)保有吨位。178000t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英、美两国海军主力舰保有吨位的1/3。
经过一番操作后,意大利皇家海军留下了总吨位182800t的战列舰,包括6艘无畏舰与4艘前无畏舰。然而算进了这18.28w吨里面的战列舰“莱昂纳多·达芬奇”(加富尔伯爵级三号舰)实际上在1916年就由于弹药库爆炸事故(陆奥觉得很赞)导致舰体报废,所以实际上应该是5艘无畏舰与4艘前无畏舰。
当然,意大利人也很清楚自己的战列舰不太行,所以和当时别的海军列强一样,意大利也在建造自己的新战列舰。不过操纵华盛顿会议的英、美、日三国在保住了各自的,装备16英寸(406mm,日本长门级为410mm)主炮的战列舰(日后的BIG SEVEN)之后,极力反对意大利和他的对手法国继续建造新的战列舰。
意大利人那叫一个火大啊,刚刚准备上去打一架,一看自己的钱包,空的。再看看隔壁法国人的钱包,空的。即使两国拼死拼活拿到了新战列舰的建造权力,各自糟糕的财政也无力继续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所以意大利人和法国人考虑了一下,最终同意了这个条件,分别终止了“弗朗西斯科·卡拉乔诺”级高速战列舰和“诺曼底”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
战列舰弗朗西斯科·卡拉乔诺。由于一战爆发,仅首舰得以完成舰体下水。但由于意大利的资金问题,最终废弃。
(顺带一提,废弃的弗朗西斯科·卡拉乔诺级二号舰哥伦布的一座联装15英寸(381mm)主炮塔由浅水重炮舰法迪布鲁诺继承)
卡拉乔诺级的光荣继承者之一(仅限主炮),法迪布鲁诺;意大利人给她的分类是动力驳船,战斗力可想而知(笑
当然,华盛顿条约也没有缺德到这个地步,还是允许意大利和法国在1927、29、31年在新旧战列舰总吨位不超过自己的限额的情况下建造单舰排水量不多于35560t,主炮口径不大于16英寸的新战列舰。
于是就这样过了几年,意大利人很快发现了自己麾下的一部分老家伙们不堪使用了,必须退役处理了,而空出来的战斗力缺口需要有人来补上。
得到了命令的意大利皇家海军工程部门很快开始行动,并且在1928年拿出了一个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案(称为1928型战巡),指标如下:标准排水量23369t,长195m,宽29m,吃水8m;3座三联装15英寸主炮塔,4座联装6英寸(152mm)副炮塔,6座双联装100mm高射炮和2架水上飞机;航速28-29节。
单从火力上讲,2.4w吨的战舰能携带9门15英寸主炮还是蛮强悍的,就是设计图上的防御能力和续航能力有点难看。1928型战巡当然并非是意大利皇家海军最终需要的东西,探索也没有就此止步。
不久之后,1928年6月,工程部门监察处又在位于拉斯齐佩亚(LaSpezia)的试验基地进行了45367号袖珍战列舰的模型实验,该设计案具体数据不详,仅知道设计标准排水量26200t,可能是1928型战巡的改进型号。
同一年,在捣鼓袖珍主力舰的同时,意大利皇家海军也摸索了一下35000t的条约型战列舰。意大利人也希望自己的新战列舰上面有16寸英舰炮,数量为6门,航速到达29~30节,主装甲带在正常交战中可以扛住对手的16英寸舰炮直击(要是真造出来了或许可以把BIG SEVEN吊着抽)。意大利皇家海军觉得更大的排水量的战舰能拥有更优良的装甲与水下防御能力(意式设计的确是防御力随吨位增长,这一点是对的)。但是考虑到政治上的原因,意大利人不希望抢在法国人之前第一个建造新战列舰。
1930年,伦敦限制海军军备会议并没有对未来的战列舰模式造成什么影响,毕竟没有人想要英国人提出来的,25000t以内,只有12英寸(305mm)主炮的新战列舰。此时的意大利人开始发现,单凭意大利皇家海军无法很大幅度地左右世界海军格局,只有建造和自己的对手一样的条约型战列舰而不是袖珍战列舰,才能够有效地与别国海军抗衡。
1932年,德国人的袖珍战列舰“德意志”与法国人的战列舰“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就为了干翻德意志造的)先后出现,此时的意大利人发现,即使意大利现役的全部“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和“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均为无畏舰)全部完成现代化改装(其实几乎是重建,仅轮机系统就将舰体拆开后全套更换)后也未必可以与法国人抗衡,因此对新的战列舰要求一下子变的迫切起来。意大利皇家海军马上行动起来,作出回应的则是热那亚的安尔莎多公司。
刺激到了意大利人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虽然说本级舰的八门330mm主炮实际上针对的是德国人
现代化改造前的安德烈亚·多利亚,本舰完工时间为1916年,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老无畏舰
1940年底完成现代化改造后的安德烈亚·多利亚,跟上图对比能够准确的看出改造前后的天壤之别
安尔莎多应约呈上了770型战巡设计案,包括19500t的标准排水量,以两个射界开阔的三联装形式一前一后布置的6门13.5英寸(343mm)主炮(意大利的设计优势之一在于成熟的大口径舰炮三联装技术),4座用来猎杀驱逐舰的联装6英寸副炮,6座100mm联装高射炮,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主炮炮风,它们被布置在舯部上层建筑的两侧,设计师们还打算在主、副炮之间安装6联装37mm防空炮(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定型的玩意)来加强防空能力。受限于甲板空间,770型的鱼雷武器安装在水下,前6后4共十座水下鱼雷发射管,发射口位于吃水线上缘,后部鱼雷舱有薄弱的25mm装甲保护,而前部则是裸奔。中部上层建筑两侧为机库,拥有2个回旋弹射器,水上飞机搭载量为4架。
在防护方面,由于缺乏经验,安尔莎多提供了两套不同的770型的防御方案供海军选择,标准都是可以抵御8英寸(203mm)炮弹的直击,一套是老式的穹甲方案,另一套则是改进自英国的“纳尔逊”级。受限于吨位,770型战巡的宽度并不大,虽然采用了双锅炉并列设计,其水下防御系统的宽度还是嫌小。
动力方面,安莎尔多一共设计了4种不一样的动力系统,包括蒸汽轮机-电动/双轴方案、柴油电动/四轴方案、蒸汽轮机-柴油电动/四轴方案和传统的蒸汽轮机/四轴方案,但不管是哪种方案,主机输出功率都不应该小于80000马力,以便军舰拥有26节的航速。
随着敦刻尔克级工程的继续,慢慢的变多的技术细节送到了意大利人手上。经过对比,意大利人判断770型在敦刻尔克级面前很有可能会白给,因此决定重新设计一级与敦刻尔克级同一级别的26500t战列巡洋舰。初步设计于1933年完成,称为1933型战巡,基本技术数据为:标准排水量26925吨,长200米、宽27.25米,4座双联装343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152毫米副炮和4座四联37毫米高射机关炮,航速29节,侧装甲带2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合计50毫米,水平防护相当薄弱;水上飞机4架,但没有机库。
相比上面的770型,1933型战巡已经进步了一大截,但是在敦刻尔克级面前还是可能会白给,加上隔壁英国人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新的战列舰服役后,将老式战列舰(大多为主炮口径15英寸的超无畏舰)调至地中海。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人只有建造昂贵的条约型战列舰,才可能正真的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自己的对手们。
1933年年底,意大利皇家海军提出了战列舰的新的技术方面的要求:标准排水量为35562吨,应装备排水量允许的最大数量的406或381毫米主炮,装甲可以在18500~27500米距离以内抵御相当于本舰主炮穿甲弹的攻击,水下防御系统防御水平350公斤TNT,航速30节,续航力应保证军舰从主要基地出发至地中海任意海域做往返航行,同时应有适度的战斗续航储备。
新式战列舰的全部设计工作由意大利海军工程监察长乌蒙贝托·普列赛(此人在意大利皇家海军的地位相当于费舍尔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地位)总负责。1934年初,已经有几个不同的舰体设计入围,并在拉斯佩齐亚研究基地里进行了模型对比试验,这中间还包括:海军工程处2月份设计的54265号方案,排水量37000吨;研究基地自己设计的方案,排水量35900吨;B191、B192和B193(B194的初步设计)方案,40000吨,航速34节;的里雅斯特的亚德里亚海联合造船厂和安莎尔多联合设计的B194号,排水量36363~48000吨。
由于新舰的排水量比意大利以前建造的最大军舰都要大50%,对缺乏经验的意大利设计队伍来讲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考验。但是由于没太多老旧思想的桎梏,意大利工程师们到最后反而设计出了一型在不少方面具有开创意义的战列舰。1935年6月21日,新战列舰的全部设计及工程完成,并报海军工程处审查存档备案。并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于1918年10月~11月的维内托平原附近进行的的一次决定了意大利战胜奥匈帝国的战役名称赐予这艘新的战列舰,命名为“维托里奥·维内托”。
1937年7月25日,完成建造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首舰“维托里奥·维内托”舰体在意大利里雅斯特湾,亚得里亚海联合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
(后续更多内容,请在《超级澡盆王——意大利皇家海军维托里奥·维内托级高速战列舰2》继续了解)